京ICP備2022018928號-30 投訴舉報:315 541 185@qq.com
提起溫州知名的景區仙巖,很多人總會與朱自清的散文名篇《綠》聯系起來。《綠》為仙巖做了一則爆款廣告,但仙巖卻并不只因《綠》而“紅”。
在朱自清去仙巖兩年前,1922年出版的中國旅游雜志中,仙巖就與雁蕩山一起名列來溫旅游必去“打卡點”。如果再往前推溯,早在唐代,江心嶼、仙巖、南雁蕩山已是文人墨客來溫留詩最多的景點。
▲仙巖景區
(資料圖片)
唐代仙巖景區有多紅?
溫州是中國山水詩搖籃。自晉代山水詩鼻祖謝靈運之后,進入唐代,溫州秀美山水成為“文壇焦點”,吸引眾多詩人循跡而來,或親至游覽,或神游賦詩,其中不乏李白、杜甫、孟浩然、顧況等名人。
▲《全唐詩》
迄今為止,溫州共發現約百首唐代詩文作品,除了當過溫州刺史的張又新足跡遍布各處的《永嘉百詠》,現存唐詩主要集中在江心嶼、仙巖、南雁蕩山等景點。如清《孤嶼志》中收錄9首唐詩,民國《南雁蕩山志》中收錄6首唐詩,仙巖有7篇唐代詩文被收入《全唐詩》《全唐文》。
唐代的仙巖瀑布極富盛名,《全唐詩》中關于廬山瀑布、天臺瀑布、仙巖瀑布的詩文分別為18首、8首、6首,名列前三甲。
兩篇唐代文賦,讓仙巖山水流傳千年
《仙巖銘》
維仙之居,既清且虛。
一泉一石,可詩可圖。
▲仙巖銘
唐貞元間(785-805),溫州郡丞姚揆曾多次到過仙巖,并留下《仙巖銘》一文。全文只有16個字,卻將仙巖山水之靈性躍然筆下。
這篇《仙巖銘》被收錄入《全唐文》。仙巖翠微嶺拐彎處巖壁上,至今留有《仙巖銘》摩崖。
《仙巖寺銘》
巖之巔,森戟插天,中宅靈仙。瀑之作,鳳斡洞壑,地涌山鑿。越之裔,甌之隅,人逸而腴。某其師,某其牧,寺圮而復。
▲司空圖《詩品》
唐代文賦除了《仙巖銘》之外,還留有另一篇名文《仙巖寺銘》,由晚唐詩人、詩論家司空圖所撰。司空圖(837—908)以詩論著稱,代表作《二十四詩品》,論詩“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對后世影響極大。司空圖還寫有《寄崔道融旅寓永嘉》《送草書僧歸吳越》等與溫州有關的詩作。
▲圣壽禪寺
據清康熙《仙巖寺志》載,仙巖寺創建于唐貞觀年間。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真宗敕賜仙巖寺“圣壽禪寺”額,遂以額名寺。明代李璨箕《仙巖志》中收錄了司空圖的這篇銘文。
一場唐詩雅集,讓仙巖瀑布揚名天下
仙巖留下眾多唐詩,還與一位唐代溫州刺史有關。
路應(748-811),唐京兆三原(今陜西咸陽三原縣)人,字從眾。其父因政績考核為天下第一,被唐玄宗賜名“嗣恭”。路應以世蔭入仕,曾擔任虔州(今江西贛州)、溫州、廬州(合肥)刺史等職,官至宣歙池觀察使,進封襄陽郡王。去世后,韓愈為路應寫神道碑銘,提到他在溫州的政績:“筑堤岳城(樂城)、橫陽(平陽)界中,二邑得上田,除水害。”
▲仙巖龍須潭
路應在溫州留下兩首詩歌,一首是《仙巖四瀑布即事》,另一首則為《游南雁蕩》,可見路應生活的中唐時期,兩處已是知名景區。
唐貞元七年(791)的陽春三月,路應帶著文人雅士,一同前往仙巖游玩。從路應游并唱和且留有名字的有三人,分別是李縝、戴公懷、孟翔,三人生平事跡不詳,但他們在仙巖瀑布的酬唱,都被收錄進入《全唐詩》中。北大中文系教授錢志熙認為“這組唱和詩更重要的意義,是顯示唐代溫州郡內存在著具有詩歌創作能力的一個群體”。
▲梅雨潭
這四首詩歌還分別寄贈給時任秘書監包佶、吏部侍郎李紓、婺州(金華)刺史趙中丞、處州(麗水)諫議齊抗、明州(寧波)李岑等人。包佶是中唐大歷、貞元間名臣,又是當時的文壇霸主,其父包融與賀知章、張旭、張若虛號“吳中四士”。包佶與兄長包何也都以詩揚名,時稱“二包”。《唐才子傳》中記載詩僧靈澈、皎然在吳興時,與包佶多有往來。包佶的和詩雖然沒有流傳下來,靈澈有《奉和郎中題仙巖瀑布十四韻》傳世。《全唐詩》中還有皎然寫給路應的《寄路溫州》。
一場唐代詩歌雅集,為仙巖留下5首山水詩佳作,別具特色、影響深遠。仙巖瀑布名列唐代三大瀑布,與此不無關系。
一處唐詩摩崖,詩書兩美堪為佳品
《題仙巖瀑布呈陳明府》
方知激蹙與噴飛,直恐古今同一時。遠壑流來多石脈,寒空撲碎作凌澌。謝公巖上沖云去,織女星邊落地遲。聚向山前更誰測,深沉見底是澄漪。
▲梅雨潭
在梅雨潭外百余步西面大石屏上,有一處摩崖石刻。詩為唐代才子、布衣詩人方干所作,南宋嘉熙二年(1238),高彥芳將此詩書刻于此,詩書兩美,堪為佳品。
▲方干
▲摩崖
方干,字雄飛,號玄英,浙江桐廬人,唐大中間舉進士不第,后隱居鏡湖(今新安江)。方干貌陋才高,《全唐詩》編有方干詩6卷348篇,后人贊嘆他“身無一寸祿,名揚千萬里”。方干還寫過兩首《送永嘉王令之任》,其中“山間閣道盤巖底,海界孤峰在浪中”一句,從中可見唐時溫州僻處海隅的景象。
▲謝公亭
從“謝公巖上沖云去”這句詩看,仙巖山還有一處紀念謝靈運的“謝公巖”勝跡。
元代溫州畫家王振鵬的《江山勝覽圖》中,將雁蕩山、江心嶼、仙巖作為畫面核心節點,可見古時仙巖在溫州山水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