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ICP備2022018928號-30 投訴舉報:315 541 185@qq.com
(相關資料圖)
“被申請人上海某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應立即停止在大米產品上不規范使用‘崇明大米’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并保證不再侵犯申請人上海市崇明綠色食品產銷聯合會的注冊商標專用權。”
此前,“崇明大米”地理標志權利人發現,一家公司在電商平臺上賣大米時,擅自改變“崇明大米”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的字體排列形式,不規范使用地理標志,故向崇明區市場監管局提起商標專用權侵權糾紛處理請求。在崇明區知識產權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主持下,崇明區市場監管局、區人民調解協會相關人員進行了糾紛調解,最終雙方當事人簽訂人民調解協議并獲崇明區法院司法確認。
水稻人人可種、大米人人能賣,為啥會鬧出糾紛?記者了解到,伴隨著農業現代化推進和“知識經濟”快速發展,農產品售賣并不只是“在菜場擺個攤位”那么簡單,其中涉及復雜的企業競爭和知識產權保護。如何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提高知識產權糾紛解決效率,已成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重點問題之一。
以“崇明大米”為例,2019年12月,“崇明大米”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申報成功,正式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的批準證書,這是繼崇明金瓜、崇明白山羊、崇明老毛蟹、崇明水仙、崇明老白酒、崇明沙烏頭豬之后,崇明成功注冊的第7個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全面提升了“崇明大米”的產品美譽度和市場認可度。在此之前,“崇明大米”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早已整合推出,還入選了“中國農業品牌目錄首批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市場估值24.8億元。
知名度的提高帶來了種植、銷售的利潤提升。經崇明農業部門測算,各電商平臺上帶有“崇明”標識的農產品,較其他產品“增值”平均可達20%,“崇明大米”也不例外。這固然有利于農戶“腰包更鼓”,但也讓一些假冒產品逐漸盛行,還有不法商家搶注帶有“崇明”字樣的商標,出售非崇明地產的大米及其他農產品,這影響了“崇明大米”等地產農產品的市場聲譽。
為守住包括“崇明大米”在內的地理標志證明商標“金字招牌”,近年來崇明區做了不少工作。
崇明區相關負責人表示,保護地理標志,從實操層面有兩種邏輯:保護生產環節和保護流通環節。生產方面,最近崇明區組建了不少農業領域的“集團公司”,多家龍頭企業合作運營,統一生產標準、統一品牌、統一銷售標準。以“崇明大米”為例,崇明米業集團已制定了“崇明大米”的生產技術標準。“在流通環節,相關部門能做的事情更多,比如開展專項檢查、規范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授權使用范圍等。”
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經濟效益明顯,對推進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有極大促進作用。對消費者來說,認準這個標志是快速“鎖定”優質商品的訣竅之一;對申請地來說,這是保護優質特色產品、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手段。目前“崇明大米”經核準使用的市場主體已有近20家,“崇明大米”種植規模約5萬畝,產值已有近億元。去年,為進一步加大對“崇明大米”地理標志的保護力度,上海市知識產權局已將“崇明大米”納入《上海市重點商標保護名錄》。
“我們將積極完善知識產權糾紛調解機制,以低成本快速化解各類農產品知識產權糾紛,不斷優化營商環境,為崇明區知識產權保護工作提供有力保障,助力更多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在崇明崛起。”崇明區司法局相關負責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