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ICP備2022018928號-30 投訴舉報:315 541 185@qq.com
今年1月1日起,兩地上市的險企將正式實施金融工具和保險合同兩個新會計準則。在本周即將密集發布的A股上市險企一季報中,這兩個新準則將正式首次亮相。
“經過認真準備,上市保險公司具備了實施兩個新準則的條件,總體看將有利于保險業穩健運行,回歸保險保障本源,實現高質量發展。”銀保監會4月25日發文表示。
(資料圖片)
“可以說,這兩個新準則一實施,保險公司的會計報表將會發生巨變。一些會計科目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另一些科目,而又有一些重要科目確認條件變了。”談起新會計準則,一名上市險企財務人員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那即將發布的上市險企報表會有哪些重要變化?對收入、利潤會有哪些影響?又如何幫助保險業穩健運行?
新舊準則大不同
財政部分別于2017年、2020年分別發布了中國版本的IFRS9(關于金融工具的第9號新國際會計準則)和IFRS17(關于保險合同的第17號新國際會計準則)準則。根據文件要求,在境內外同時上市的企業以及在境外上市并采用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或企業會計準則編制財務報表的企業,自2023年1月1日起執行新準則;其他執行企業會計準則的企業自2026年1月1日起執行。(相關報道見《史上最復雜!保險合同新會計準則擠出壽險保費收入“水分”》)
那也意味著,五家A+H股上市的五大上市險企(中國平安、中國人壽、中國太保、中國人保、新華保險,其中中國平安已于2018年開始執行IFRS9)均在今年實施兩大新會計準則的范圍內,而即將披露的一季報則將成為新會計準則下首批上市險企公開披露的財報。
那新舊準則的主要不同體現在哪里?
銀保監會在4月25日的發文中總結了新舊準則的差異點。
具體來說,新保險合同準則與原準則相比,主要變化包括三方面:一是原準則下保費收款一次性全額確認為收入,新準則下保費收款在整個保險期間逐期確認收入,并剔除其中的現金價值成分。二是原準則下負債評估的折現率使用750天移動平均國債收益率曲線,收益率曲線變動影響計入當期損益。新準則使用即期國債收益率曲線作為折現率,收益率曲線變動影響計入所有者權益。三是新準則按照利潤來源,區分承保業績和投資回報業績分別列示。
“IFRS17讓報表格式改頭換面,對負債端計量是顛覆性的改革。”海通證券表示。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新舊準則保費收入確認方式的變化可謂是變革式的,相當于從原來的收付實現制(以款項的實際收付來確認收入、費用等)變為了權責發生制(按照收益、費用是否歸屬本期為標準來確定本期收益、費用等)。同時,將具有投資成分的現金價值成分剔除出了保費收入。
德勤管理咨詢保險業(中國內地)主管合伙人盧展航在第一財經撰文表示,財政部在去年12月公布了與新保險準則匹配的財務報表格式,最大的變化在利潤表:準備金提轉差不見了,保費收入也不見了,新增了保險服務收入、保險服務費用、承保財務損失等陌生的項目。“保險業務,尤其是長期險業務的特點是現金流的時間與服務提供的時間不匹配。過去的準則試圖通過準備金這個科目減少現金流時點與利潤確認時點的不匹配,但沒有觸及收入確認這個層面。所以說這一次的變革是更加顛覆性的,也更大程度上保持與其他準則的一致性。”盧展航說。
來源:國泰君安
而新金融工具會計準則與原準則相比,主要變化包括兩方面:一是金融資產分類由“四分類”改為“三分類”,分別是以攤余成本計量的金融資產、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其他綜合收益的金融資產、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二是金融資產減值計提由“已發生損失法”改為“預期信用損失法”,要求基于歷史損失信息、當前信息和未來預測信息,對預期信用風險損失進行估計,并計提減值準備。
“新金融工具準則表面上是將原來的四分類改為三分類,但在這背后,是很多權益類資產的市值波動將直接進入利潤表。和保險合同新準則相比,雖然這個準則沒有改變利潤表的結構,但會對利潤數字影響深遠。”上述財務人員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收入或將大幅下降,利潤和凈資產不確定性增強
從最初啟動到正式發布再到正式實施,這兩個新會計準則在我國的醞釀經歷數年,而作為“原版”的IFRS 17從立項到定稿更是經歷了整整23年,也創下了國際會計準則制定單一項目歷時最久的紀錄。
經年累月的背后是因為這兩項會計準則的復雜和巨大影響,行業內甚至“談之色變”。
這種“談之色變”尤其體現在對收入下降的擔憂中。
2018年,銀保監會曾公開表示,對幾家上市保險公司開展的IFRS 17初步測試結果顯示,從保費收入來看,壽險公司保費收入普遍降幅在60%~70%,主要原因是在保險合同收入中剔除了投資成分;產險公司保費收入基本維持不變。
中國太保財務負責人兼總精算師張遠瀚表示,在壽險業務中,和原會計準則不同,新會計準則下,保險服務收入的確認首先需要剔除投資合同成分,并在合同期限內逐步確認,因此保險服務收入將有較大下降;而產險由于短期合同較多,因此保費下降的影響相對較小。
根據上述國泰君安的測算,保險期限2年、保費1000元,有100人投保的一份兩全保險,在同樣的出險、退保、投資收益率等假設下,原準則下按照現金收付制第一年直接確認已賺保費10萬元,而按照新準則的分拆及攤銷之后,第一年可以確認的保險合同收入僅為1.17萬元。
不過,上述財務人員也同時表示,由于業務結構和發展階段的不同,保險合同新會計準則對于不同保險公司的影響也會不同,例如保障型業務占比多少,存量保單在新會計準則的追溯調整下可以重新計入當期收入的量有多少,包括會計政策如何選擇等都會左右最后的結果。例如,IFRS17要求進行追溯調整,那也就意味著原來的存量保單也需要按照IFRS17的收入確認原則重新攤銷計算,那也會有相應的保險合同收入計算到當期。那存量保單數量越多,可以計入當期的收入也可能會更多一些。
但盧展航表示,雖然具有投資性質的成分將被從收入中剝離出來,但具有返還性質的賠付金額同樣也會消失,使得新準則下賠付金額也會大幅減少。同樣,雖然看起來業務及管理費、稅金及附加等主要費用項目還在,但它們的金額將會大幅減少,因為與保險合同直接相關的費用會隱藏到保險合同負債或者在保險服務費用中。因此,從上述國泰君安的測算也可看出,新保險合同準則本身對利潤的影響比對收入的影響小得多。
而對于新金融工具準則來說,則可能會使得利潤和凈資產不確定性增強。張遠瀚表示,新金融工具準則下,更多的金融資產被分類為公允價值計量,其市場波動也將從過去可根據金融工具分類計入所有者權益表變為直接進入利潤表,這會直接造成利潤波動的增大。另外,在壽險領域,之前壽險準備金的折現率采用10年期國債收益率750天移動平均數,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過濾市場波動,但在新會計準則下,則采用即期利率,雖然固收類資產公允價值計量與利率波動方向相反,會抵消一部分影響,但總體還是會使得凈資產的波動增大。
不過,從一季報的現實情況來看,可能新舊準則的切換對部分壽險公司來說會推高它們的業績,新華保險就是其中之一。其近日發布的業績預增公告顯示,一季度歸母凈利潤與根據新會計準則追溯調整后的2022年同期相比,預計增加35.42億元至38.64億元,同比增長110%~120%。國泰君安分析稱,由于新保險合同準則下金融假設變動影響可計入凈資產的其他綜合收益,而2022年公司會計估計變更影響112.90億元,對利潤有明顯提振作用。同時,新金融工具準則下大多權益類資產的市值波動會直接進入利潤表,在一季度資本市場回暖的背景下,市值增加也將直接增厚利潤。
讓財報更透明
盡管新舊會計準則的切換會讓上市險企的部分財務報表科目“面目全非”,但它們被要求堅定執行的背后,是讓上市險企的財報更可比,更透明。
業內人士表示,從國際保險行業來看,過去各個國家(地區)適用的與保險合同收入相關的準則略有不同,在保費收入確認與計量上存在不同的模式,保費收入的報告口徑不一,可比性不強。從國內保險行業與其他行業相比,原保險合同保費收入的收付實現制性質也與收入準則中的原則并不相同,因此可比性也不強。同時,可能原準則在經歷市場變化后也未能很好地真實反映保險業務的實質。
而在新會計準則下,隨著利潤表結構的調整,保險公司的利潤表將變得更加透明,不再有復雜難懂的“準備金提轉差”這個科目,保險合同內的投資成分全部出表,直接清晰明了的列示著保險業務的收入、賠付支出和承保利潤,相當于換了一種更直白的方式向公眾披露保險公司的利潤來源。無論是保戶還是投資者,都能清晰明了的從保險公司公布的利潤表中看出保險公司的保險收入和利潤,投資經營情況,保險公司的承保情況和投資情況一目了然。天風證券認為,在清晰的財報展示下,保險股的投資價值將被市場更為充分的認知,帶動保險股整體估值中樞的抬升。
當然這一改變并不一定會導致保險公司凈利潤的減少,但是卻給了保險公司一定的壓力和挑戰。“兩個新準則對保險公司內部管理、財務會計、業績考核等提出了新要求,有利于保險公司更加穩健經營和高質量發展。”銀保監會表示。
海通證券認為,新準則提高了保險公司資產負債管理難度,從負債端來看,保險公司可能更傾向于推動長期期交保障型業務增長,同時擴大分紅險業務;而從資產端來看,保險公司可能更加重視高分紅策略,審慎使用OCI 指定權(提供給保險公司將折現率等變動帶來的負債變化分攤至各期損益的手段,將凈利潤波動部分轉移為凈資產波動),以增厚投資收益,控制報表波動。
面對新會計準則帶來的巨變,多名保險行業分析師均表示,新會計準則并不影響險企的價值評估體系,核心估值指標新業務價值、內含價值等在新準則下均保持穩定。中國太保總裁傅帆針對新會計準則對經營的影響也在年報業績發布會上強調,新準則的實施不會改變公司的經營目標和經營策略。“我們的經營策略取決于市場的需求,取決于我們的產品、市場、運營等環節構成的核心競爭力,以及價值取向。我們將建立適應新準則的績效管理、資產負債管理和運營管理,實現新舊準則平穩的切換。”